新聞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中國核技術突破真相調查

日期:2025-05-18 00:24
瀏覽次數:3771
摘要:

201113日,中國高調宣布核燃料的後處理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四〇四廠的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廠熱調試成功,從乏燃料(核反應堆中使用過的核燃料)中成功分離出鈾、鈈等產品,可供核電站循環使用。

國內媒體快速跟進,而且不乏溢美之辭。“鈾利用率提升60倍”、“中國鈾資源夠用3000年”等說法。在互聯網上引來—片叫好聲。

甚至還有人將這項技術突破與稍後J-20的成功試飛聯係起來,上升到政治高度.解讀為官方有意釋放談判籌碼,為胡**主席訪美壯行。

該消息還引起股市行情的大幅波動.中核集團屬下的兩支股票.中核科技漲停,而從事海外鈾資源開發的中核國際急跌12.7%

不過,國際鈾市場的信心未受影響。14日,鈾在紐約的交易價為每磅63.5美元左右,不但冇有下跌,還比2010年底高出l美元。而過去兩年,國際鈾價上漲了約20%

“媒體有些報道太誇張了解讀過度。”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顧忠茂研究員接受《鳳凰周刊》記者采訪時強調,熱調試的成功是中國科技人員20餘年艱辛努力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可喜可賀,但與其他主要核能國家相比,中國的民用核燃料循環技術仍落後一大截,需要奮起直追。

調試過程非常順利

中核集團四〇四中試廠於19903月由國家計委立項建設。原子能研究院是參與該項目的三個合作方之一,負責提供工藝流程和基礎數據;核工業**研究設計院(現改製為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負責工程設計、設備研製;四〇四廠負責項目管理和工程運行。

乏燃料的後處理,從元件的剪切、分離、提純到*後拿出台格產品,每—步都是難題。這次熱調試,全過程都非常順利,中國科學家經過20年反複實驗,終於突破了全套技術體係。

而在這20年裡,後處理技術在許多國家都取得突破,特彆是印度這個核技術的後發國家,後來居上,走到了中國前麵。而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建成了全球座乏燃料後處理廠,處理能力1500/年。

“與這些核大國相比,我們冇有多少可以吹的,必須保持冷靜清醒。”顧忠茂說,中國的後處理技術與能力明顯落後於國際水平,當前任務是奮起直追。

相比之下,媒體報道顯然過於樂觀。看到“鈾利用率提升60倍”、“鈾資源夠用3000年”這類報道受到網民熱捧,顧茂忠在“鳳凰網”跟帖評論:“中試工程熱調試的成功值得慶賀!但媒體報道的標題‘鈾利用率提升60倍’太誇張了,容易引起誤導。業內人士都很清楚,目前世界各國的核能技術可能還需要研究發展幾十年,才能實現這個宏偉目標。”

“這些報道給人一種錯覺,好像中國現在的鈾利用率就已經提升60倍了。”顧對本刊記者表示,60倍隻是—種理論計算,要變成現實,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試廠在調試成功後,將繼續為商業運行探路。接下來的工作是完成50噸乏燃料的處理任務。顧忠茂估計,僅這一項,就可能需要一至三年時間。

完成這項規定任務後,中試廠將做相應配套,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繼續驗證新的工藝參數。到那時,這條中間試驗才算完成其曆史使命。中國的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在此基礎上,才有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商業價值。而這個過程,顧忠茂估計至少需要10年。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