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公司迎峰度冬各項工作紮實有序
隨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各國環保投資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力求在環保市場獲取優勢。尤其是近幾年來,環保工業被視為耗費資金和人力的部門的觀點已發生變化,許多國家的企業家發現,環保業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大市場。保護生態平衡,不僅可以提供大批就業機會,而且可以節省大量資金。因此,國際經濟界普遍認為,環保業正在成為國際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領域。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今年4月發表的題為《全球環境保護前景展望》的調查報告說,過去人們所指的環保產業,**於治理空氣汙染、廢水、垃圾、噪音、土壤及海洋汙染和環境監測的產品、設備、服務及技術項目。實際上,現代社會的環保產業,其領域已經擴大到發展可能具有防止和減少汙染、節省能源和減少資源投入等效應的新領域,由此衍生出多種新的產業部門和服務,諸如新能源產業中的太陽能、風能、氫能、生物能等,這些新能源的研究與開發早已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僅電池一項未來幾年就可形成近百億美元的大市場。報告認為,準確估計全世界環保市場潛力是困難的,但人們已有這樣一個共識: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支出,它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形成強有力的國際經濟新的增長點,並成為許多國家革新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目標和關鍵。
爭奪環保技術製高點
近幾年,一些以占領世界環保產品市場為目的,以爭奪環保技術製高點為中心的國際競爭已拉開序幕。在無氟製冷技術上,工業化國家之間的競爭趨於白熱化,爭先恐後地申請和推出新產品。在回收資源上,大批國家推出新的標準。這不僅是為了製約生產廠商,而主要是為了改善本國環境,避免浪費環保投資。另一方麵,可以節省大量有用資源。1994年後,國際貿易開始與“環保標準”結合起來,環保標準已被視為國際貿易往來的一種籌碼,在許多情況下它可變成新的貿易壁壘而加以利用。實際上,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擴大了以保護環境為由的禁止進口的商品品種,或者將進口產品的環保標準修訂得更為嚴格。顯然,取得環保技術優勢的國家,正在迫使貿易夥伴國接受它們的新標準和采用由它們提供的環保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化國家常常可以利用環保技術優勢獲得更多向外擴張的機會。
汽車環保備受關注
在剛剛結束的巴黎車展上,代表世界前沿技術的“H-wire”氫燃料電池車備受關注,這款車使燃料電池技術與汽車的結合進一步走進現實。*近,歐盟進一步加強對汽車二氧化碳排量的控製,跨國公司對於環保型汽車的研究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據說,時速超過300公裡的電動汽車已經在日本問世。國際車壇上種種跡象表明,跨國公司對於汽車環保的投資正在與日俱增,在我國汽車工業與國際接軌的今天,這一動向很值得關注。
據報道,受國際經濟大環境變化的影響,近年來世界汽車業在環保領域中的投資增長急劇加快。美國加州國際汽車經濟研究所的調查顯示,20世紀80年代北美、西歐和日本的汽車業在環保技術上的投資,年均增幅約為5.5%,90年代前5年約8.5%,而1996—2000年達12.5%以上,其中德國達到15%。業內權威人士認為,1997年以來德國汽車產銷兩旺,業界認為這與德國車商高度重視推動環保科技和開發環保型汽車有關。
環保投資迅速增加
推動國際環保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世界各國對環保事業的投資迅速增加。據統計,1995-2004年工業化國家用於環保治理的費用年均遞增14.5%,而此前的10年為10.3%。同期,工業化國家私人企業用於發展環保產品(服務)的投資年均遞增18.5%,而此前10年為11.8%。其中,德國增長*快,近10年工業企業的上述支出年均增長25%。預計該國今年國內環保市場規模可達600億歐元,可為100萬個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經濟發展速度居全球之的亞洲,近年來在環保領域的投資持續上升。1999—2004年,東盟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四國的環保支出約400億美元,預計後5年平均增幅可達15.5%以上。
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快的亞洲,由於種種原因,該地區在環保方麵的投資遠不能適應工業高速發展的需要,近20年來東南亞地區工業生產能力增長了近6倍,但同一時期的環保投資僅增長了1.5倍。不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因為亞洲地區的環保市場正在突飛猛進。亞洲環保市場占國際環保市場的規模,1985年僅為17.5%,1995年達27.6%,2000年增至40%,預計2010年將達55%。因此,環保工業無疑是21世紀亞洲極富時代性的、前景廣闊的新潮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