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技術文章>

培育支持新能源發展的土壤打造風電產業大國

日期:2025-05-01 01:58
瀏覽次數:4152
摘要:

       2005年,全球資本市場*耀眼的明星之一莫過於施正榮及其領導的尚德電力,他們演繹的財富故事不僅讓投資者分享到其成長的快樂,也足以讓國人在海外市場揚眉吐氣了一把。但我們相信,這僅僅是新能源創富神話的冰山一角。

    興起於70年代的風電技術,在過去20多年中迅速成長,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中除水力發電外技術*成熟的發電方式之一。目前其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使得其成為可再生能源中增長*快的領域之一,過去5年複合增長率超到20%。

    這一輪以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興起有彆於發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替代能源熱潮,那時替代能源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高油價。本次熱潮則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先是成本大幅降低。從風電來看,上世紀80年代風電成本大約在0.38美元/千瓦時,現在成本下降到0.03-0.06美元/千瓦時,接近煤發電的成本;其次,經濟的強勁增長使環境問題激增,公眾環保意識增強,政府麵臨壓力下采取各種舉措如資金援助、保護性電價、稅收優惠等,支持新能源的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各國政府均製訂了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的容量目標,BTW預測未來5年全球風電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320億美元。中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風力發電能力達到3000萬千瓦,倘若按照目前每千瓦裝機容量投資7000元計算,未來15年中國風電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

    毫無疑問,未來風電領域存在巨大的機會,究竟誰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分享風電業的繁榮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風電設備係統屬於較為複雜的係統,單個廠商無法承擔整套發電係統的設計、製造和組裝。從葉片到風機到電控係統,均牽涉較為複雜的工藝和製造流程,同時要求設備在變化劇烈的環境中長時間無故障運行。基於這些因素,我們能夠理解目前國際風電設備市場基本為國際風電巨頭所壟斷的格局。

    風電市場近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國外的風電製造商紛紛在中國建廠,丹麥的VESTAS、西班牙的GAMESA和印度的Suzlon在天津建廠,美國的GEWind在沈陽建廠,這四家巨頭在中國的年生產能力已經超過300萬千瓦。目前國外風電設備巨頭來華建廠的主要運營模式是獨資建廠,技術完全轉移尚需時間。而國內風電設備產業麵臨*主要的問題在於自主研發能力的不足和製造經驗的缺乏。但我們相信,這種製造轉移的趨勢有利於中國未來成為風電製造的基地,以天津地區為代表的一些地區有望成為風電產業集聚的中心。

    在風電設備製造基地的基礎上,中國未來有望成為風電大國,目前的製度安排和政策支持為風電建立了發展的良好土壤。中國的製造水平和成本優勢也將有助於中國風電設備企業成為國際風電產業的重要參與者。

 

 

信息來源:

時間:2006-08-18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