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漲,燃料乙醇的應用前景被廣泛看好。然而,作為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材料玉米在未來幾年將麵臨供應緊缺狀況。在7月22日舉行的2006中國玉米產業論壇上,專家呼籲,燃料乙醇工業應慎重發展。
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李希榮表示,我國發展燃料乙醇之初,在很大程度上考慮的並不是能源問題,而是消化陳化糧。經過幾年的集中銷售後,國有糧食部門儲存的陳化糧存量水平已經非常低了,燃料乙醇發展受到原材料製約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同期數據表明,2001年國內酒精原料中玉米原料占總量的比重為59%,到2005年,這一比重已經上升到76%。玉米用量在燃料乙醇生產中大幅度上升,玉米使用比重的提高給玉米供給形勢帶來沉重壓力,國內玉米行業將無法支撐。
吉糧集團副總經理薑建華說,國內玉米總需求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供需形勢已經由過去的供大於求趨向於供求平衡。
“中國玉米加工和原料供求已經發生了地區結構的轉折性變化”,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玉米市場的格局將是產區銷售本地的玉米,銷區消費進口的玉米。
薑建華預計,未來3~5年,中國玉米將實現進口。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進口、出口雙向參與國際玉米貿易流通的趨勢已逐步顯現。韓、日及東南亞的小港口、小船隻以及食品級玉米需求,使得中國仍然有玉米出口的比較優勢。南方出現的市場空間則可能為美洲玉米所占領,中國整體上將在一個時期進入淨進口階段。
李希榮算了一筆賬,按目前的加工成本和燃料乙醇的價格來算,生產一噸燃料乙醇要虧損1000元左右。國家給予的補充每噸是1600元左右。如果按10%的添加,2008年在國內推廣使用,屆時需要補貼近100億元,有冇有必要這樣去補貼是一個問題。但是不補貼的話,這些企業可能就無法生存。
知情人士透露,“十一五”期間,國家對糧食類乙醇的消耗量控製在1000萬噸以內(折合乙醇生產量約為340萬噸),有關部門已經在有意識地引導企業和科研單位向非糧原料乙醇生產轉變。目前新上馬和計劃上馬的酒精和乙醇企業,其加工原料多以玉米為主,這與有關部門對未來乙醇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有一定的出入。
對此,專家建議,應該著手開發新的非玉米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目前可供選擇的替代原料包括糖蜜、木薯、秸稈和甜高粱等材料,可在替代能源上發揮更大作用。玉米供需拐點來臨 燃料乙醇前景蒙陰
隨著全球能源和石油價格的上漲,燃料乙醇的應用前景被廣泛看好,然而作為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材料???玉米在卻正在變得供不應求。在近日舉行的“2006中國玉米產業論壇”上,專家一致呼籲,應該慎重發展燃料乙醇。“中國玉米加工和原料供求已經發生了地區結構的轉折性變化”,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說。他認為,隨著玉米主產區加工能力越來越高,向銷區調運玉米原料的比重越來越小。深加工的強勁發展導致玉米需求增加,拉動了產區的出售價格上升,銷區采購的玉米也必須抬高價格,導致在玉米加工和原料供求上出現結構性變化。
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李希榮算了一筆賬,按目前的加工成本和燃料乙醇的價格來算,生產一噸燃料乙醇要虧損1000元左右。國家給予補充在每噸是1600元左右。如果按10%的添加,2008年在國內推廣使用,屆時需要補貼近100億元,有冇有必要這樣去補貼成為一個問題。但是不補貼的話,這些企業可能就無法生存。粵企老板一擲6億挖玉米“黃金”豪賭玉米燃料需防風險
幾年前,大約冇多少人指望靠主要用作飼料的玉米來發財。可是,近一兩年處於大多數人視線之外的玉米深加工產業卻在國內糧食界做得風生水起。
不過,國內不少糧油界專家向業界提醒,現階段玉米澱粉的深加工業大有可為,但國內若盲目過度發展玉米酒精和玉米原料的燃料乙醇則可能麵臨一定的風險。
幾年前,大約冇多少人指望靠主要用作飼料的玉米來發財。可是,近一兩年處於大多數人視線之外的玉米深加工產業卻在國內糧食界做得風生水起。
近日,在世界四大黃金玉米生產地之一的內蒙古通遼市,一場高規格的業界盛會??國內屆玉米產業論壇讓國內眾多糧油儲運巨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玉米期貨經紀商老總們趨之若鶩。記者獲悉,東南亞規模*大糖廠之一的廣東順德順糖集團老板早已循跡而來,一擲6億元在通遼投資的順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即將在今年10月投產,大挖澱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產品“黃金”。與順德老板思路一致的還有河北梅花味精、萬順達等。不過,國內不少糧油界專家向業界提醒,現階段玉米澱粉的深加工業大有可為,但國內若盲目過度發展玉米酒精和玉米原料的燃料乙醇則可能麵臨一定的風險。
能源緊缺催大玉米產業
嗅覺敏銳的大企業之所以如此鐘情投資玉米產業,恐怕不少都是衝著能源“投機”而來。
近一兩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近期原油期貨更是創出接近每桶80美元的新高,令原本石油資源緊缺的國內市場更為吃緊。去年,席卷華南地區的成品油緊缺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反映。這同時也為替代能源尤其是生物能源騰出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以玉米等為原料提煉出燃料乙醇,添加到汽油中作為石油替代產品,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已為巴西、美國率先大力推行,法國、西班牙、瑞典等國紛紛效仿,並形成規模生產和使用。不過由於該技術出現後,國際主要產油國石油開采規模隨之擴大,大量低價石油供應市場,使燃料乙醇的需求大打折扣。然而,2005年油價飆升,以玉米等為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作為替代產品在全球開始了大麵積的推廣,使業界對玉米的關注度再度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節能、環保、解決陳化糧,燃料乙醇有著多重優點。由中國糧油信息中心和大連商品交易所聯合進行的《中國玉米加工業發展現狀前景與未來玉米供給能力分析》調查報告(下簡稱“中國玉米調查報告”)指出,2005年我國汽油年消耗量約4800萬噸,如全部使用汽油醇(按10%添加燃料乙醇到汽油中),每年需用燃料乙醇480萬噸,而去年我國產量隻有68萬噸,市場增長潛力很大。
我國在2000年就已開始逐年增加燃料乙醇的生產數量,目前已有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龍江華潤酒精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和安徽豐原生化公司等4家定點生產企業,河南、東北、華北、華中等地9個城市均已成為燃料乙醇推廣使用的試點城市。
“在通遼投資的順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投產後將年加工玉米100萬噸,年產澱粉30萬噸,此外,年產10萬噸酒精,酒精正是大力推廣的燃料乙醇的原材料。”順糖集團一位內部人士毫不掩飾該公司對燃料乙醇前景的看好,“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進行過調研,通遼玉米質量好,而且當地有豐富的煤炭等能源作保證,很適宜在此做玉米深加工。”順糖董事長張緒躍透露,在籌建順通生物技術公司的同時,他還購下了當地30多個糧倉,確保玉米深加工的後續資源,準備大乾一場。
吉林糧食集團收儲經銷有限公司一位高層人士也表示,該公司已在吉林建有玉米深加工廠,此番前來參加論壇,正是為了解玉米產業發展的前景,並為訂貨作準備。
國內糧油界專家透露,由於國家試點推廣燃料乙醇給業界帶來了過高的樂觀的期待,除了已獲國家批準的4家燃料乙醇生產企業外,不少未獲批準、主要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企業也集中上馬,同時也刺激著為燃料乙醇生產企業提供原料的玉米酒精加工企業圈地新建或改擴建生產工廠,目的均是豪賭燃料乙醇。
盲目發展玉米燃料有風險
盲目過度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對我國或是生產企業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在國內企業紛紛上馬玉米燃料乙醇和玉米酒精之際,國內業界專家卻潑下了冷水。持此觀點的有中國玉米調查報告課題主要負責人、中國糧油信息中心官員王曉輝。他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美國由於是玉米生產大國,國家非常支持玉米類燃料乙醇大發展。但對我國而言,糧食類燃料乙醇卻不宜過度發展,從綜合原料的長期有效供給與可拓展的原料供給空間以及合理有效使用條件等各方麵考慮,未來玉米燃料乙醇所占比例可能持續下降,而非糧原料的燃料乙醇產量和比重必定上升。業內人士告誡,過度發展玉米原料燃料乙醇對相關企業風險也不小。因為燃料乙醇生產成本過高,目前幾乎所有的燃料乙醇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據了解,燃料乙醇的主要生產成本包括原料成本、折舊和人工成本、水熱電汽成本。平均每3.1噸玉米可生產1噸燃料乙醇,近年來,玉米價格連續上漲導致燃料乙醇加工成本快速增加,去年每噸玉米的價格已達到1200、1300元左右。以此計算,每噸燃料乙醇光原料成本已接近3600?3900元,加工費用每噸約為1000元左右。目前國家定點生產的幾家燃料乙醇企業之所以還能維持,是國家出台了補貼扶持政策,如果國家取消補貼,加上日後玉米供應偏緊,價格進一步上漲,燃料乙醇生產企業將難以為繼。而未經國家批準的生產企業無法得到國家補貼,其生存空間是有限的。
在石油能源緊缺的今天,發展生物質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是解決我國能源**的必然選擇,但鑒於糧食類燃料乙醇可能給國家帶來的**風險和原料供應對燃料乙醇發展的製約,國家有關部門正有意識地引導企業向非糧原料乙醇生產轉變。上月出台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已明確指出將重點扶持非食品生物乙醇燃料,通過以甘蔗、木薯、甜高粱等作為原料製取燃料乙醇。有消息稱,國家還將對糧食類燃料乙醇作一總量控製,預計“十一五”期間國家對糧食類燃料乙醇的消耗量將控製在1000萬噸以內(折合乙醇產量約為340萬噸)。業內人士提醒,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企業和玉米酒精加工企業需對市場的需求作出權衡。
北京經易智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立新分析指出,在未來我國玉米供需偏緊且價格偏高的情況下,我國進口玉米的狀況很可能出現,用價高的進口玉米來提煉燃料乙醇來替代石油能源是不經濟行為。考慮到產業鏈長、產品增值空間大,現階段玉米澱粉的深加工業大有可為,相關深加工企業可將更多精力放到這方麵上來。
(來源:中國食品產業網) |
|
|
|
|
資訊搜索 |
|
|
一周熱門資訊排行 |
·縱觀加速度、振動、速度傳感器全球市場 (25) |
·測量技術與儀器發展趨勢 (24) |
·電工儀器儀表市場仍在“微調” (24) |
·我國台大采高采煤機太礦問世 (23) |
·發改委重點推進十大節能工程 (22) |
·中海石化百萬噸級甲醇項目年底動工 (22) |
·電工儀器儀表年需求量將維持在6000萬台 (22) |
·衡水輛環境汙染應急監測車投用 (22) |
·食品質量**市場準入製度年底前將**推開 (20) |
·避孕提醒儀麵世 (1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