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公司新聞>

06年農產品貿易逆差影射出口企業經營危機

日期:2025-05-02 04:19
瀏覽次數:3496
摘要:
 摘要: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達到了21.5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規模。對於國內農產品貿易逆差問題,一方麵應該認識到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業比重越來越小,對外依賴度越來越高的必然趨勢,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這種逆差長期存在下去,將對我國農業企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其背後隱藏的危機不得不引起銀行信貸部門的關注。

  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302.9億美元,同比增長15.6%,其中出口140.7億美元,增長9.3%(去年同期為22.5%);進口162.2億美元,同比增長21.6%。貿易逆差已達21.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規模。

  分析上半年農產品出口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國外技術壁壘製約嚴重影響,特彆是受日本“肯定列表製度”影響,對日出口增幅銳減;二是糧食出口缺乏國際競爭力。

  從外部因素來看,歐美國家對於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限製並不是一個新話題,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都遭受到各種的“綠色壁壘”。2006年歐盟新食品法更突出了食品**問題,食品供應鏈問題被提上日程;此外,法規具有責任可追溯性,問題食品將被召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的出口。此外,日本的“肯定列表製度”為輸日農產品設置了及其嚴格的農殘標準,其涵蓋範圍幾乎包括我國所有對日出口的農產品,尤其將對食用蔬菜、水海產品、禽肉、畜肉等我國優勢農產品產生嚴重衝擊。廈門口岸的出口鰻魚、茶葉、青刀豆、毛豆、西蘭花、胡蘿卜、包菜、洋蔥、菠菜、豌豆等10種食品也當其衝,使我國的農產品雪上加霜。

  從內部因素來看,一是初級農產品質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國際競爭力。我國農業生產專業化、現代化和標準化程度很低,許多環節都冇有與國際接軌,因此很多農產品質量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二是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價格缺乏優勢。受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管理以及種子等其他因素的製約,我國許多農產品生產成本很高,價格上缺乏比較優勢。 三是衛生檢疫問題導致出口不暢。由於生產、加工和衛生檢疫方麵存在問題,我國畜產品出口不暢。受周邊國家和地區禽流感的影響,禽類產品對日本、韓國和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出口也受到打擊。四是出口體製不順,企業盲目競爭。我國現行的農產品貿易體製已經不能適應開放的市場經濟的需求,出口企業之間盲目競爭也給農產品出口帶來許多問題。

  對於國內農產品貿易逆差問題,一方麵應該認識到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業比重越來越小,對外依賴度越來越高的必然趨勢,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這種逆差長期存在下去,將對我國農業企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對國民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銀聯信分析:

  2004年,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次出現逆差,而且也是我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農產品進出口大逆差,此後逆差形式更是不斷加大,其背後隱藏的危機不得不引起銀行信貸部門的關注:從出口產品來看,由於糧食生產成本連年遞增,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食糖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失去了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並且由於我國人多地少,大米和小麥將是我國未來進口的主要糧食品種,尤其我國小麥進口將有較大幅度增加,所以建議銀行對糧食出口企業授信采取謹慎態度。而水產品、畜產品本來是我國的強項出口農產品,但近年來隨著國際技術貿易壁壘的不斷升級,使其也麵臨較為嚴峻的形勢;對於蔬菜出口,則是農藥殘留大大限製了我國蔬菜的出口量。而歐盟曾出過幾起食品**方麵的事故,提高了他們對相關問題的關注度。因此,其立法的趨向應該是越來越嚴格,這對我國未來蔬菜的出口也將是不小的打擊,建議銀行對於水產品、畜產品和蔬菜等出口企業的發展也要時時關注,適時調整信貸政策,以免造成資金損失。 

    (來源:銀聯信息)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