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公司新聞> 技術方案>

無功功率補償技術的經濟分析

日期:2025-05-07 04:30
瀏覽次數:3556
摘要:

1.無功功率補償的種類和特點

1.1集中補償

   在高低壓配電所內設置若乾組電容器,電容器接在配電母線上,補償供電範圍內的無功功率。

1.2組合就地補償(分散就地補償)電容器接在高壓配電裝置或動力箱的母線上,對附近的電動機進行無功補償

1.3單獨就地補償

    將電容器裝於箱內,放置在電動機附近,對其單獨補償。圖3為電容器直接接在電動機端子上或保護設備末端,一般不需要電容器用的操作保護設備,稱為直接單獨就地補償。圖3a為經常操作者,采用接觸器;為非經常操作者,采用空氣斷路器;為高壓電容器直接單獨就地補償,宜采用真空開關。圖4為不采用控製設備,由電動機控製開關操作,但電容器必須采用內裝熔絲或另裝熔斷器。如采用控製設備,如圖5所示,為控製式單獨就地補償,多用於降壓起動或有可逆運行等有特殊操作要求的電動機。

2.無功功率補償的作用

2.1改善功率因數及相應地減少電費

    根據國家水電部,物價局頒布的“功率因數調整電費辦法”規定三種功率因數標準值,相應減少電費:

  (1)高壓供電的用電單位,功率因數為0.9以上。

  (2)低壓供電的用電單位,功率因數為0.85以上。

  (3)低壓供電的農業用戶,功率因數為0.8以上。

    根據“辦法”,補償後的功率因數以分彆不超出0.950.940.92為宜,因為超過此值,電費並冇有減少,相反初次設備增加,是不經濟的。

2.2降低係統的能耗

    功率因數的提高,能減少線路損耗及變壓器的銅耗。

    R為線路電阻,ΔP1為原線路損耗,ΔP2為功率因數提高後線路損耗,則線損減少

  ΔP=ΔP1-ΔP2=3R(I12I22)(1) 

  比原來損失減少的百分數為

  (ΔP/ΔP1)×100=1(I2/I1)2•100(2) 

    式中,I1=P/( 3U1cosφ1)I2=P/( 3U2cosφ2)補償後,由於功率因數提高,U2 >U1,為分析方便,可認為U2U1,則

  θ=[1(cosφ1/cosφ2)2]•100(3) 

    當功率因數從0.8提高至0.9時,通過上式計算,可求得有功損耗降低21%左右。

在輸送功率P=3UIcosφ不變情況下,cosφ提高,I相對降低,設I1為補償前變壓器的電流,I2為補償後變壓器的電流,銅耗分彆為ΔP1,ΔP2;銅耗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即

   ΔP1/ΔP2=I22/I12

  由於P1=P2,認為U2U1時,即I2/I1=cosφ1/cosφ2

可知,功率因數從0.8提高至0.9時,銅耗相當於原來的80%。

2.3減少了線路的壓降

    由於線路傳送電流小了,係統的線路電壓損失相應減小,有利於係統電壓的穩定(輕載時要防止超前電流使電壓上升過高),有利於大電機起動。

2.4 增加了供電功率,減少了用電貼費

    對於原有供電設備來講,同樣的有功功率下,cosφ提高,負荷電流減小,因此向負荷傳輸功率所經過的變壓器、開關、導線等配電設備都增加了功率儲備,發揮了設備的潛力。對於新建項目來說,降低了變壓器容量,減少了投資費用,同時也減少了運行後的基本電費。

3.就地補償與集中補償的技術經濟分析

3.1 電容補償在技術上應注意的問題

    (1)防止產生自勵。

    采用電容器就地補償電動機,切斷電源後,電動機在慣性作用下繼續運行,此時電容器的放電電流成為勵磁電流,如果電容過補償,就可使電動機的磁場得到自勵而產生電壓,如圖6所示。因此,為防止產生自勵,可按下式選用電容

  QC=0.93UI0          

  (2)防止過電壓。

    當電容器補償容量過大,會引起電網電壓升高並會導致電容器損壞。我國並聯電容器國標規定:“工頻長期過電壓值*多不超過1.1倍額定電壓。”因此必須符合QC< 0.1Ss的條件。

  (3)防止產生諧振。

  (4)防止受到係統諧波影響。

    對於有諧波源的供電線路,應增設電抗器等措施,使諧波影響不致造成電容器損壞。

3.2兩者比較

    就地補償較集中補償,更具節能效果。

4電容補償控製及安裝方式的選擇

4.1就地補償與集中補償的有關規定

  (1)GB1249790《三相異步電動機經濟運行》第7.6條規定:50kW以上的電動機應進行功率因數就地補償。

  (2)GB348583《評估企業合理用電技術導則》第2.9條規定:100kW以上的電動機就地補償無功功率。

  (3)GB5005295《供配電設計規範》第5.035.0.10規定。

  (4)國外用電委員會法規與專業學報均有類似規定與刊載。

4.2電容補償方式的選擇

   采用並聯電容器作為人工無功補償,為了儘量減少線損和電壓損失,宜就地平衡,即低壓部分的無功宜由低壓電容器補償,高壓部分的無功宜由高壓電容器補償。對於容量較大,負荷平穩且經常使用的用電設備的無功功率,宜就地補償。補償基本無功的電容器組宜在配變電所內集中補償,在有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的流水線、大容量機組的場所,宜分散補償。

4.3電容器組投切方式的選擇

    電容器組投切方式分手動和自動兩種。

    對於補償低壓基本無功及常年穩定和投切次數少的高壓電容器組,宜采用手動投切;為避免過補償或輕載時電壓過高,易造成設備損壞的,宜采用自動投切。高、低壓補償效果相同時,宜采用低壓自動補償裝置

4.4無功自動補償的調節方式

    以節能為主者,采用無功功率參數調節;當三相平衡時,也可采用功率因數參數調節;為改善電壓偏差為主者,應按電壓參數調節;無功功率隨時間穩定變化者,按時間參數調節。

5電容補償容量的選定

5.1集中補償容量確定

    先進行負荷計算,確定有功功率P30和無功功率Q30,補償前自然功率因數為cosφ1,要補償到的功率因數為cosφ2。則

 QC=αP30(tgφ1tgφ2)

 α為平均負荷因數。

5.2電動機就地補償電容器容量確定

    就地補償電容器容量選擇的主要參數是勵磁電流,因為不使電容器造成自勵是選用電容器容量的必要條件。負載率越低,功率因數越低;極數愈多,功率因數越低;容量愈小,功率因數越低。但由於無功功率主要消耗在勵磁電流上,隨負載率變化不大,因此應主要考慮電動機容量和極數這兩個參數,才能得到*佳補償效果。可用式(4)計算。

6 結合工程實例談電容補償的應用

    以某大型項目中能源中心為例,該項目設備裝機容量約為21000多千瓦,其中高壓電動機設備容量為5400多千瓦,其他低壓設備容量為5000多千瓦。供電電源的電壓等級為10kV。本著“節能、高效”的方針,初次嘗試了采用燃汽輪機發電機組自發電,冷、熱、電三聯供,做到汽電共生,實現能源綜合利用。經過經濟分析,采用10kV作為高壓電動機的供電電壓等級,投資較省,同時亦減少變電環節,也就減少了故障點。根據負荷計算,共采用六路10kV電源,分彆對高壓電動機直配。

    在這個項目中,高壓電動機主要用於空調係統中的中央空調機組,以及主機的外部設備——冷凍水循環泵和冷卻水循環泵多台設備。這些設備單機容量很大,離心機組單機*大達2810kW(5),小的870kW(4),冷凍水循環泵單機560kW(9),冷凍水循環泵單機亦有380kW(3),自然功率因數在0.8左右。如果在10kV配電室集中補償電容,不采用高壓無功自動補償的話,如此大容量的電動機起。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