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標集中化 國產輸配電設備受益
自2005年我國政府將自主**作為國家戰略以來,關於重視重大裝備國產化的呼聲就越來越高,不管是政府的政策導向還是媒體的報道都將此作為重點。在電力領域,代表著*高技術水平的特高壓項目、第三代核電站項目也都一改往日**引進的做法,開始更多地依靠國內企業的力量。而不僅在這些前沿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220 kV以上輸配電設備的生產企業應該也已經感覺到了國產化大潮給他們帶來的更多的實惠,這要歸功於他們的*大買家——國家電網公司出台的招投標新政策。 對於生產330 kV及以上電壓等級輸配電設備的企業來說,從2005年1月開始,他們的客戶有了很大變化,以前隻跟各地方省市電力公司打交道,現在要直接參與國家電網公司的公開招標了。因為從那時起,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決定對公司係統330 kV及以上輸變電工程的主要設備、材料實行集中規模招標。接著,在2006年8月,國家電網公司又將220 kV輸變電工程的主設備、材料納入集中規模招標範圍,並建立了公司總部和網省公司兩級招標體係,地市公司及以下單位不再單獨招標。這種采購的集中化引起了很多輸配電企業的關注,對於*大客戶的這個大動作,他們都在思考這種變動意味著什麼,在這種變動下自己該怎麼做。本刊特就此題采訪了國家電網公司,希望能為設備製造商解惑。 一舉多得的采購集中化 “以前,由各網省公司負責采購工程項目設備材料。隨著電網建設規模的增大,使物資、工程、設計、監理等電網建設各個環節相應招投標活動大量增加。同時,電網建設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又決定了電網建設招標規模大、設備種類多、技術要求高的實際情況。加強招投標管理,完善招投標管理體係,是適應電網建設形勢的必然要求,是降低電網工程造價,提高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廉政建設,從源頭上遏製腐敗現象的有效措施。” 國家電網公司為招投標方式的變化做出了自己的解釋。 招投標工作的實際需要使其上收了220kV及以上輸變電工程的主設備、材料的采購權,采購變得更加集中。這種集中先帶來的就是成本的下降。截止2006年12月底,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共進行了23批集中規模招標,中標金額達445億元,節約資金近40億元,實現了節約投資、降低成本、提高設備技術水平的預期目標,這對國家電網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而采購權集中後,對於招投標工作的調整,更是其保持長期成本控製的保證。集中招投標實施後,國家電網公司專門設立了招投標管理中心來進行招投標的管理,並通過依法建立健全招投標管理規章製度,規範招標實施方式等,使原來分布在各省市電力公司的招標工作更加製度化、規範化和法製化。它還建立了統一的招投標電子化管理平台,**實現網上發標、網上開標、內部局域網評標,初步形成評標專家庫管理平台、供應商管理平台、合同履約及監造管理平台。這種招評標的**電子化使招評標的“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原則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運行成本,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國家電網公司也更加重視招投標工作的監管,建立了嚴格的招投標工作監督機製和法律保障機製,有效預防商業賄賂。一年多來,這種新實施的集中規模招標實現了零投訴和違法違紀案件零目標,可謂成果斐然。可以說,此舉在提升國家電網公司形象的同時,對打造堅強電網也大有裨益。 集中采購還打破了原來地方市場壟斷和區域保護,為投標人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平台,促進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機製,保護了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和投標人的合法權益,實現了招標人與投標人的雙贏。 對於國家電網公司而言,集中采購這一招可謂一舉多得、名利雙收。而對於處於其上遊的電力設備製造商來講也是好事一件,不僅使各公司間的競爭更加公平,而且迎來了更多的機會。因為此舉促進了國產設備的應用比例大大提高。 提高國產設備需求 “采購權上收體現了國家電網公司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管理的目的。上收帶來的實際效果是采購成本下降了,設備采購更加規範。而間接的效果就是應用國產設備的比例大大提高了。” 國網公司科技部副主任沈江表示。 一段時間以來,在我國有些地區的招投標中存在重進口輕國產的現象,這使國產設備生產企業在一些與國外技術相當的產品上處於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地位,也給他們進一步研究發展那些本來在技術上就處於弱勢的產品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可以說,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本土輸配電設備的進一步發展。 而在2005年1月和2006年8月國家電網公司實行集中招投標後,這種狀況有了改變。將采購權集中到總部後,在招標過程中,國家電網公司通過規範招標文件條款,嚴格評審技術參數,製定合理的評標標準,杜絕了招標工作中對國內企業的歧視性或限製性條件。同時,根據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業績情況,確定投標人的資格業績條件,為國內企業參與投標創造了條件。 國家電網公司對1000 kV特高壓、750 kV交流和500 kV交直流輸變電設備的招標采購就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重大設備的國產化研製和技術水平提升。通過組織專家調研,在保證設備運行**的前提下,國家電網公司合理設定了500 kV大容量變壓器的資質業績條件,使西安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主要變壓器製造企業取得了投標資格,並使他們在集中規模招標中多次中標500 kV、1200 MVA和1000 MVA變壓器;通過合理確定550 kV、63 kA HGIS資質業績條件,使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50 kV、63 kA HGIS產品得以參與競爭,並在集中規模招標中中標;在大容量靜止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招標采購中,中電普瑞科技公司自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產品一舉中標。 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國內輸配電產品生產企業在生產大容量、高參數產品的能力上有了質的突破,打破了國外企業的長期壟斷。同時,采用國產設備使工程造價大幅降低,這對於擔負著沉重的十一五建設任務、不得不麵對輸變電工程建設成本逐年增高的不利形勢的國家電網公司可謂順勢而為。且推動重大裝備國產化,提高自主**能力,振興國內製造業和民族工業恰合國家發展大計,從社會責任層麵其也是樂而為之。 那麼,有了市場的強勁支持,國內輸變電設備生產企業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呢?目前的情況似乎並不是如此,擺在國產設備麵前的還有三道坎。 國產設備還冇跨過的三道坎 道坎就是生產能力不足。無論是變壓器還是開關,電網建設對其的產能需求都是非常迫切和明顯的。但2006年國家電網公司的招投標中卻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冇有特殊情況的話,嚴格按照性價比評判的招投標應該是性價比排名的製造廠中標。然而,有時候性價比的製造廠因生產能力達不到,滿足不了工期要求,無法選擇。這樣一來,國家電網公司的采購價格提高了,這是他們所不情願的,另一方麵國內製造廠因此丟掉了一個市場分額,損失更大。總的來說,國內製造企業的生產能力的確需要提高才能滿足電網發展的需求。 其實,現在許多設備製造商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在紛紛建造新廠房來提高生產能力。相信在未來幾年,產能不足的問題將不會成為國產輸變電設備參與電網集中招標競爭的障礙,而電網建設對輸變電產品質量以及技術水平的高要求則不像多蓋幾間房、多買幾套生產設備那麼簡單,這**道坎更應引起設備製造企業的足夠重視。 據國家電網公司統計,“十五”期間,550 kV高壓開關設備事故19台次,進口和合資產品占26.3%,國產產品占73.7%;障礙86台次,進口和合資產品占39.5%,國產產品占60.5%。363 kV開關設備出現事故9台次,國產產品占73.7%;障礙22台次,國產產品占77.3%。而在電網實際應用中363~550 kV國產開關產品所占份額不到30%。運行設備不到1/3,故障率卻占到了2/3。當然,國產開關設備與進口產品在運行可靠性上的差彆較其它設備明顯一些,但大部分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在質量上存在一定差距是不爭的事實。國家電網公司肯定也不希望隨著他們采用國產設備數量大大增加,結果造成在今後幾年電網運行的可靠性指標下降。因此輸變電設備國產化率的提高必須建立在國產設備質量不斷提高的基礎上。 國家電網公司一方麵注重入網設備的質量,另一方麵注重幫助設備製造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我們會視具體情況來決定對產品出現問題企業的處理,並不會因為出一點小毛病就不用了。就象汽車的召回製度一樣,發現這一類問題以後,會要求對同時期生產的同型號產品出現的問題進行改正。但如果改正不得利,或者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故,在該廠的設備對電網的**構成威脅的時候,我們才會發文停止使用該廠的產品。”這種做法給設備製造企業改進產品質量提供了機會。 要想吃到集中采購的大蛋糕,擺在國內設備製造企業麵前的第三道坎就是技術進步。剛剛開始建設的百萬伏特高壓工程、數字化變電站的需求、現有電網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如,提高現有550 kV高壓開關的短路容量、串補設備的旁路開關國產化等)都需要依靠技術的進步。 國內輸變電設備製造企業隻有跨過產品產能、產品質量、技術進步這三道坎才能長期與國家電網公司達成共贏,相信“十一五”期間宏大的電網建設市場和國家電網公司對國產設備的青睞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誘惑。 |
信息來源:《電力係統裝備》
時間:200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