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公司新聞>

湖南欲建國內頭號風電產業集群

日期:2025-08-15 08:44
瀏覽次數:2157
摘要:

 

國內現有風電裝機容量一百多萬千瓦,2010年預計將達2000萬千瓦,一場風電盛宴正在來臨--人民日報記者 賀廣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曹昌

"一個國內屈一指的風力發電裝備產業集群將在湖南騰空而起。"1月12日,中國風力機械行業年會暨產業研討會(下稱"風力產業年會")在湖南湘潭召開,湖南省委常委、主管經濟工作的副省長徐憲平在會上表示。

2005年開始,湖南就開始"密謀"風電產業的發展。2005年9月,國家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以做"火車頭"而聞名遐邇的株洲南車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2006年8月,公司在烏魯木齊與新疆金風科技公司簽下200多台風力發電電機的合同。目前,位於株洲(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株洲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基地正在規劃建設中。

而享有"中國電工產品搖籃"之美譽的湘電集團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國內率先研製開發200千瓦風力發電機,後又相繼開發出了300千瓦、1300千瓦、2200千瓦等多個風力發電機。為搶占潛力巨大的風電市場,*近,湘潭電機集團攜手日本原弘產株式會社,共同投資成立了湖南湘電風能有限公司,達產後可年產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300台,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1月14日,占地麵積250畝的湘電風能總裝機廠房在湘潭(德國)工業園奠基。

除了"巨頭"發力,株洲時代集團等湖南部份上等製造企業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風力發電成套裝備生產基地。

正如徐憲平副省長所說,一個大規模的風電產業集群,已在湖南初現雛形。

風電盛宴來臨

藍天白雲下,一架架乳白色的風車,旋轉著長長的三葉扇……提到風電,人們想到更多的是一道道頗具田園情調的風景,而對風電的能源價值並未產生足夠的關注和認知。

中國的風能資源十分豐富。根據國內900多個氣象站的觀測資料進行估計,中國陸地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千瓦,其中可開發的風能儲量為2.53億千瓦,而海上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總計為10億千瓦,這是10米高度計算的,如果按50米高度計算,則還要增加一倍。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專家施鵬飛指出了中國與歐洲特彆是有可比性的亞洲部分國家的差距,"歐洲仍是風力發電市場的***,截至2005年底,其裝機容量為4.1億千瓦,占全世界風電總裝機的69%。印度的風電裝機容量也占國內電總裝機容量的3%。"

但時間的推演必將改變這一現狀。據國家發改委戰略發展規劃,我國計劃2020年將風電裝機總量增加到3000萬千瓦。龍源電力集團教授級高工楊校生認為,"這個數據是保守的,其實,按照目前風力發電廠建設的勢頭,遠不止如此。"他估計,僅"十一五"期間,國內風電裝機總量有可能增加到2000萬千瓦,風電設備市場規模將高達1300多億元。

據了解,目前全球風力發電量占世界總電量的0.5%。而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綠色和平組織在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2020年,風力發電將占世界電力總量的12%。"從0.5%到12%,這是一道無法拒絕的盛宴。"湖南湘電集團董事長周建雄表示。

"痛並快樂的追風者"

但天下冇有白吃的宴席。

"我們是一群痛並快樂著的追風者。"周建雄在風力產業年會上說下了這樣一句話。

據周建雄介紹,僅今年近期湘電集團的重大項目就有兩個,一是日前與大唐漳洲風電公司簽訂了總金額為1.6億元的整機設備合同;二是今年4月份左右將在內蒙古安裝2台2兆瓦的風力發電樣機;"現在,大唐把我公司列入重要合作夥伴,估計近年還有一係列大手筆重大動作需要雙方聯手,""大唐大規模介入風電產業,這也傳遞出了一種訊號。"

因能源危機和可持續性發展等需求,一股建設風力發電廠的浪潮已經在大江南北湧動。研討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底,我國已累計安裝風電機組1864台,裝機容量126.6萬千瓦。自1986年4月我國個風電場在山東榮城並網發電以來,我國共建有61個風電場,分布在15個省(市、區)。

但這10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相對於國內水、火電裝機容量就明顯"小兒科"了。據周建雄介紹,"2005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僅占國內電能的0.38%;經過2006年的發展,與近5億千瓦的水、火、核電裝機容量比,這個數據仍然冇有超過0.5%。"

作為一個新型產業,技術水平落後、相關配套法規的不完善、並網成本過高等種種困擾,讓"追風者"的每一步都顯得沉重。

"我國風電產業總體水平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專家賀德馨認為,目前,我國在大型風電機組產業化方麵雖然具備了一定基礎,掌握了部分關鍵技術,但兆瓦級變速恒頻風電機組還冇有形成成套技術,也冇有正式定型投產的產品。許多國有製造企業和一些民營企業繼續投資風電產業,主要是通過購買國外風電機組的生產許可證或與國外企業合資生產國外風電機組,或請國外風電機組設計谘詢公司設計風電機組在中國生產,二次**還局限在材料的選用和局部的工藝改進,技術**能力較弱。

風力發電產業化的配套法規方麵也存在問題。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規有12個之多,但有相當部分專家認為,《可再生能源法》冇有落實好,"基本是停留在務虛的層麵上,**下來的問題很多。"

國家電力公司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專家施鵬飛認為,目前,風電上網電價過高,投資風電場的利益難以保護;稅收方麵,隻實行優惠的關稅政策以推動風電機進口,而仍冇有任何關於風電增值稅和所得稅方麵的優惠措施;因風電高於水、火電的價差,目前規定在省級電網內分攤,造成開發風電越多負擔越重,西部經濟落後地區如新疆和內蒙古已難以承受,冇有風能資源的省區卻無需負擔等。

目前,國內企業風力發電成本約在0.46元/千瓦-0.54元/千瓦之間,明顯高於水、火電發電成本。"風電將以何種方式並網?"湖南湘電風能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健君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儘管國家製定了相關產業政策,但下麵實施起來十分困難,各有苦衷。"

在風力發電行業內部,也冇有建立起長效的市場競爭機製。以風力發電評估成本為例,個彆國內企業競價發電成本僅為0.39元/千瓦。因此有專家評述,"'準生證'都冇有拿到,'孩子'就生下來了,這種瘋搶市場的行為在現行環境下無法遏製。"

風電大發展需要政策推進

種種困難之下,風電產業將如何實現大發展?

"培育風電產業基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是一項長期目標,可當成一項義務來實行,這需要卓有成效的立法和產業政策支持。之後,再解決能源和環境保護的問題。"龍源電力集團龍源電力集團教授級高工楊校生認為。

另外,由於我國風電裝備工業基礎薄弱,跨國公司在技術品牌等方麵加緊對中方進行控製的同時,在研發、采購、配套、製造、銷售等環節也加強對產業鏈的控製。"當然,對國內風電企業來說,這既是一種促進,也是一種挑戰。"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專家賀德馨表示。

湘電集團董事長周建雄認為,這種挑戰是在拓荒。他表示,時代朝前發展,****能源將越來越緊張;就風力發電而言,發電能力越強,科技含量越高,風電成本就越低。此二者*終達到一個平衡點,風電成本將十分接近甚至低於目前常規電源,風電在能源供應和減排溫室氣體方麵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機遇出現之前總會有困難阻礙,我希望我們的團隊不是困難之後再抓住機遇,而是在困難之前創造機遇。"

 

信息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時間:2007-01-29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