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所在位置: 首頁> 公司新聞>

歐盟能源新政助推“後工業**”

日期:2025-08-15 23:43
瀏覽次數:2695
摘要:

    歐盟委員會10日推出一份內容龐雜的新能源政策動議,以圖擺脫歐盟對傳統能源及進口的過度依賴。

    歐盟委員會主席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在新聞發布會上形容說,“新政”將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全球進入“後工業**”時代。

    為此,新能源政策主張“開源節流”,從可再生能源開發、提高能效和溫室氣體減排三個方麵分彆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

  開拓新能源

    加大風力發電、潮汐發電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力度被認為是歐盟新能源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此方麵,歐盟委員會提出將在未來6年內增加10億歐元(約合13億美元)科研投入,進一步推廣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總量的20%,而在交通能源消耗中生物燃料將占到10%。

    如果這一目標分彆在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獲得通過,那麼將對各成員國具有約束力。當然,各國可以自己決定優先發展何種可再生能源。

    這是歐盟委員會次尋求在這新能源領域設定強製性目標。歐盟早在10年前就提出要在201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占到消耗能源總量的12%。儘管自那之後,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長了55%,但現在看來到時恐怕連10%都達不到。

    因此,歐盟委員會認為,有必要采取跨越式邁進的做法。

    除可再生能源外,在核能利用這一爭議較大的問題上,新能源政策將其交由各成員國自主決定。

  全民節電

    在“開源”的同時,新能源政策也注重“節流”,強調提高能效,減少能源消耗。

    歐盟委員會提議,到2020年將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減少20%。屆時,歐盟將比現在少消耗13%的能源,每年可以省下1000億歐元,減少約7.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能源短缺形勢,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就出台了《能效行動計劃》,提出一係列旨在提高能效的動議。例如,對汽車、電子設備等耗能產品推行更加嚴格的節能標準,降低建築能耗以及能源生產和傳輸環節的損耗。

    “行動計劃”將在今後6年內實施。從家用冰箱、空調到工業用抽水機和風扇,歐盟將對各類耗能產品規定*低能效標準,並輔以定級和標識製度。今後一些能效差的產品將很難在歐盟市場上立足。

    此外,歐盟還將對新蓋和翻新建築規定*低能效要求,並著力推廣節能型建築。

    歐盟委員會同時指出,節能需要全民參與,提供公眾意識。“行動計劃”也給民眾提出了一係列建議,譬如避免讓一些電器設備處於待機狀態。歐盟委員會統計說,歐盟7%的能源供應被電器待機毫無意義地消耗掉。

  新減排目標

    出於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此次歐盟新能源政策的核心議題之一,因此也倍受外界關注。

    這次,歐盟委員會為“後京都時代”設定了一個大膽的減排目標。歐盟將以身作則,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削減20%。

    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結束曆史使命。議定書以1990年為參照基數,規定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應在2012年實現溫室氣體平均減排約5%。其後的國際減排安排目前還是空白。

    但歐盟委員會也指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在《京都議定書》2012年失效後,如果其他發達國家同意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0%,那麼歐盟也會相應提高減排目標。

    “我們不是在談論歐洲變暖,而是全球變暖問題,”巴羅佐說。

    按照歐盟委員會的說法,如果能夠實現減排30%的目標,那麼屆時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期相比,上升幅度會控製在2攝氏度以內,並且這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從經濟角度考慮都是可行的。

    “一個聲音說話”

    就在歐盟委員會推出新能源政策前夕,由於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在原油過境收費問題上產生糾紛,俄羅斯過境白俄輸往歐洲的石油管線暫時“斷流”。

    這不禁讓人們聯想起一年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歐盟同樣受到殃及。之後,歐盟開始在能源問題上更加積極地尋求出路,擺脫對能源進口的過度依賴,孕育新能源政策。

    歐盟排在美國之後,是全球能源消費**大戶,但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相對匱乏,歐盟的能源進口量位居世界,其超過一半的能源需求要通過進口來滿足。

    除了要發起新一輪“工業**”,向“低碳經濟體”(Low carbon economy)轉型外,歐盟新能源政策還提出要在內部建成統一的能源市場,加強跨境整合和監管,對外加強協調,加大對能源供應國的外交力度,用“一個聲音說話”。

    巴羅佐說:“所有歐盟成員國都麵臨氣候變化、依賴進口和高油價的挑戰。為保證能源供給可持續、**和有競爭力,歐洲必須共同應對。”

 

信息來源:新華網

時間:2007-01-12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