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国际热核计划**启动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是为验证全尺寸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而设计的,其原理类似太阳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核聚变能源使用的氘、氚可从海水中提取,而且不产生温室气体及高放射性核废料。核聚变能源具有资源无穷尽性、环境可接受性和经济竞争性,是目前认识到的可*终解决人类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被认为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11月21日,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的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共同签署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及相关文件的正式协议,该协议是对今年6月28日由七方在布鲁塞尔草牵的关于ITER计划合作协议的*终完善。法国总统希拉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率代表团参加了这一仪式并代表中国政府在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将建在法国的卡达拉舍,该项目预计持续30年,前10年为建设期,预计到2018年能使实验堆投入运行;后20年为具体的操作实验时间。按计划,项目总投入预计为100亿欧元,其中46亿欧元用于实验反应堆及附属设施的建设,48亿欧元用于后20年的实验运作和开发利用阶段,5亿欧元用于项目结束后需10到15年活化及拆除的费用。在具体费用分摊上,欧盟承担50%,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6方各承担10%。重要的是,参与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各方都将完全平等地享有项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开发洁净新能源的一个大胆尝试,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这一计划将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制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尽管实验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而且即便实验成功,热核聚变商业堆的开发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出席今天签字仪式的各政府代表都一致表示,代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7方决定在这一领域合作的事实,已表明人类齐心协力解决能源和环境两大挑战的良好愿望。 中国参加这一国际计划并承担义务,既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的科研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战略需要。ITER计划是中国有史以来参加的规模*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参与合作,使中国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磁约束聚变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大大加快聚变能开发的进程,拉动核科学技术、超导技术、大功率微波技术、机器人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使中国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投资在核聚变能研究上整体进入世界前沿。 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在2006到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把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列为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中国参与ITER计划,胡**主席多次就此做出重要指示,对参与ITER计划和发展核聚变能源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
|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06-11-22